【红旗文稿】张军: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贡献新时代高等教育力量

2024年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系统阐明了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深刻指出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意义,并对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出明确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高等教育作为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的关键汇聚点,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性环节。高校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精神,扎实做好教育改革、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贡献新时代高等教育力量。

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

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所需要的更高素质的劳动者、劳动资料的革新、劳动对象的拓展,都迫切需要高等教育在高水平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方面发挥龙头作用,全面引领推动国家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内在需要。不同于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代表生产力的跃迁,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驱动下,生产力诸要素迭代升级而产生的新的生产力质态。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每一次大的生产力跃迁都会带来对新型劳动力的迫切需求,进而推动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的深刻变革。造纸术、印刷术等的发明极大地便利和拓展了知识的传播,第一次工业革命催生了大规模的现代教育,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学校和大学的制度化建设,第三次工业革命促进了大学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催生形成的新质生产力,必将对教育变革带来巨大影响,也必将加速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如在人才培养理念上个性化、多元化特征更加凸显,数字技术带来学习方式、教育方式的深刻变化,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需求更加旺盛,学科交叉融合、产学研一体化更加显现。高等教育要坚定走好内涵式发展道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聚焦当前现代化强国建设需要、高质量发展需要,特别是打造新质生产力的迫切需要,紧跟科技发展最新趋势,对接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要求,下好学科建设的“先手棋”,做好人才培养的新布局,系统提升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全面提升新时代高等教育对加快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支撑力与贡献度。

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是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重要目标。“创新”在新质生成力形成和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根基,是科技创新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的创造主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历史上,科技和人才总是向发展势头好、文明程度高、创新最活跃的地方集聚。”新时代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日益显现,发展动力活力竞相迸发,发展方式步伐加快,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创造了有利条件。只有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才能大踏步赶上并引领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发展目标作出了一系列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创新依靠科学与技术进步,科技进步依靠人才培养,人才培养依靠教育。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要牢牢牵住创新这个经济社会发展的“牛鼻子”,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要深入推进高等教育人才工作体系改革,以创新型教育服务构建创新型国家,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活动自身规律,努力打造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团队,为加快促进新质生产力生成发展提供坚实基础和重要支撑。

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是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必然要求。当前,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科技创新速度显著加快,在此基础上催生而成的新质生产力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提供了新的动力。具体而言,新质生产力推动了大学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治理体系等方面的重大变革。只有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才能推动大学学科体系重建,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厚实学科基础,培育新兴交叉学科生长点,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只有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才能推动大学教学体系重塑,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仿真、增强现实等数字技术,促动教学主体、教学空间、教学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只有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才能推动大学治理体系重构,以数据治理推进业务管理与流程再造,持续深化部门机构改革,持续优化机构编制资源配置,打破各治理环节中的“信息孤岛”和“数据碎片”,强化信息共享、数据互联互通,推动大学治理体系科学化、制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

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对新时代高等教育的任务要求

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对新时代高等教育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作为基础研究主力军、重大原始创新主战场和人才培养主阵地,高等教育亟需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主动担当、深化改革、积极作为,以高等教育之力厚植高质量发展之基。

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要求高等教育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培养具有原始创新力的拔尖创新人才。劳动者是生产力中能动的、起主导作用的要素,人才是新质生产力生成的活跃因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高等教育必须把人才培养作为重心,以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一方面,需要着力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建设一批基础学科培养基地,加大重大原始创新人才培养力度,创新培育机制和教育方法,注重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教育,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源源不竭的人才支撑。另一方面,需要着力加强学科交叉融合,深入推进学科专业调整,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推进“四新”学科建设,加快培养国家紧缺人才。新时代新征程上,高等教育只有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源源不断打造新型劳动者队伍,才能将高素质人才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胜势,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人才队伍保障。

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要求高等教育加快推动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助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纵观人类历史上每一次生产力的重大跃升,都是在当时科学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基础上实现的。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要发挥科技创新的重大作用,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实现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的重大突破。这要求高等教育必须把抢占前沿科技制高点当作重要任务,在即将到来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赢得发展先机。一方面,要聚焦国家战略需要明确主攻方向和战略重点,瞄准关键核心技术特别是“卡脖子”问题,加快核心技术攻关。另一方面,要增强科技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绿色发展的能力,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创新,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要求高等教育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落地应用,加速推进科研成果向先进生产力的转化。产业是生产力的载体,科技成果只有产业化才能成为社会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这要求高等教育必须回应新质生产力对产业发展的集中迫切需求,增强万搏在线注册,(中国)科技公司和人才培养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靶向性。一方面,需要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快速发展服务体系,提升科技成果转化专业服务能力。逐步探索建立以新研发的技术作为“商品”推向市场的科技服务机构,加大对技术转移过程的服务和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另一方面,需要强化科研组织模式创新,建制化、成体系服务国家需求。围绕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培育重大科研项目,建立多层次科研体系,形成全链条、系统化的科研发展格局,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发展提供可持续、成系统的保障。

拓宽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的新时代高等教育路径

新时代高等教育要充分锚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迫切需要,紧跟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重点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机制,打造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的战略基地、创新高地、坚强阵地,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贡献新时代高等教育力量。

全面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高等教育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把准正确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具体到高等教育领域,就是要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定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正确政治方向,使其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学校党委要把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主体责任扛在肩上,严格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发挥好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的领导核心作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将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作为教育的重要任务。要坚持党的建设与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深度融合,在尊重高等教育自身规律的基础上,把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落实到办学治校各领域、各方面,以高质量党建促进高等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为高校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奠定坚实政治基础。要推进有组织的治校理教,构建校级层面的学校治理架构,围绕国家战略需求有效统筹规划学校有组织的教育教学、学科建设、万搏在线注册,(中国)科技公司、机构建设和资源配置,不断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体系化、规范化,为集聚力量进行人才培养和科技攻关提供治理体系保障。

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科研攻关,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塑造新动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区别于以往现代化进程中的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发展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发挥高等教育对基础研究主力军、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的作用,必须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科研攻关。要推进前瞻性基础研究。根据国际科技竞争向基础前沿领域迁移的新特点,有组织地推进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不断强化基础理论对科技创新的支撑,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要集中优势力量聚焦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作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源头,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所需要的人力多、投入大、周期长,需要高校科学优化顶层设计,统筹优势科研力量进行集中研发,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要推进有组织的产教融合。面向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和核心技术,通过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科研能力、创新优势和人才优势,不断增强高等教育科技创新成果对国家产业发展的直接贡献度与生产促进力。

根据科技发展趋势和战略任务布局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培养急需人才。人才是第一资源,发展新质生产力归根到底要靠创新人才,这也契合了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这一新时代高等教育的使命任务。优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要在人才培养目标、教育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等方面发力,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优化人才培养目标。要高度聚焦当前强国建设特别是打造新质生产力的迫切需要,紧跟科技发展新趋势,培养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前沿领域以及打赢国家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所需的人才,提升人才培养对新质生产力形成发展的基础支撑性作用。强化“以教为先”鲜明导向,以深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为牵引,全面加强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体系化建设,激发人才培养整体效能。要增强全员育人协同力,推动高层次人才投身本科教育教学,全面加强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体系化建设,丰富同新兴领域相关的课程体系,提高人才培养整体效能。要健全完善全过程教学激励约束和质量评估机制,优化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注重人才综合素质的评价,建立起与科技发展趋势和战略任务布局相适应的人才评价标准,切实培养出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型人才和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

以学科体系建设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学科体系建设情况是高等教育发展实力和整体风貌的直接反映,也是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潜在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加大创新力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强化学科体系建设,要深度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要求,在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方面下功夫,不断完善优势与特色、传统与新兴、应用与基础、综合与交叉相促进的学科总体布局,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高校在发展基础学科方面具有深厚优势,要持续加大对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的支持力度,挖掘基础研究的创新点,深化拓展基础学科服务面向新质领域的科研成果,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巩固传统产业领先地位。瞄准新兴科技领域,梳理凝练学科发展新方向,探索新兴学科尤其是“高精尖缺”学科的生长点,形成一批符合国家战略需要和未来科技发展趋势的新学科,引领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加快学科的深度交叉,通过组建跨学科团队、搭建多学科交叉平台、跨学科招生和联合培养等方式,将学科交叉优势转化为开辟量子、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优势,在新领域新赛道上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贡献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