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午报】王越院士:课大于天 德重于山
发布日期:2019-06-04 供稿:劳动午报 编辑:吴楠 审核:王征 阅读次数:
原文标题:王越院士:课大于天 德重于山
原文链接:http://ldwb.workerbj.cn/content/2019-06/01/content_91029.htm
他是我国仅有的34位两院院士之一,1932年出生于江苏丹阳,早年目睹日寇蹂躏中国遂决心以身许国,投身国防科技事业,成为我国信息安全与对抗学科的重要创始人和带头人,为国家硬实力提升做出突出贡献;他目光远大,深感百年大计育才为本,他相信“课比天大 ”,今年87岁的他依旧每周准时出现在大学本科生的讲台上;他担任过万搏在线注册,(中国)科技公司的校长和一级教授,但他最喜欢的称呼还是“北理工的一名教师”,他淡看金钱,百万元奖金全部捐出资助学子;他健谈而又平易,是学生心目中的经师也是人师——他就是万搏在线注册,(中国)科技公司名誉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越先生
课比天大
87岁的他每周准时给学生授课
虽然已到耄耋之年,但王越每学年仍在坚持为本科生和研究生上课,每周上一到两次晚课,每次2小时15分钟,中间不休息。
讲台上的他一头乌发,打领带着正装,精神矍铄。他的讲课似行云流水,从我国古代先贤讲到现代科技,从周幽王的烽火戏诸侯讲到“一带一路”,从辩证法讲到英特网,思维极其敏捷,把略显高深不易理解的信息安全内容说得深入浅出,融入自己对中国哲学与文化的学习思考,鼓励学生重视中华优秀文化,打开思路,树立创新思维。
他讲课时手中不拿讲稿,内容毫无重复,能侃侃而谈这么长的时间,不仅在于他拥有深厚的中西知识储备,更在于每节课前都精心准备。家人和亲近的同事学生都知道他的一个小习惯:每个周三和周四的下午,他从来不会安排其他工作任务,而是全身心地准备晚上的大课,以保证课程与时俱进,始终新鲜,吸引人不知不觉地听下去。2017级研究生韩晓鑫评价王越的课“不但是一门专业课,更是一场人生讲座”。
信息与电子学院2014级学生全源说,上学时有幸听过先生的课。看着80多岁的老先生站着讲完三节课,令台下的学生汗颜。“老先生讲课不限于知识,也教给我们很多哲理。他的态度、知识和品德,都值得我们去用心学习,都将是我们这一生的精神财富。”
2017年,王越受邀去外地参加一场研究生教学研讨会,返京当天他的课安排在晚上6点30分。由于天气原因,飞机降落时出现晚点,尽管已经安排其他教授代课,他还是让司机载着他赶回校园。当他脚步匆匆到达教室时,时针正好指向6点29分。没有丝毫休整,他马上开始讲课,等下了课回到家吃上晚饭,已经是晚上9点多了。他用亲身示范,为“课比天大”做出最好的诠释。
不光是上课,他对每一次讲座也会花很多时间准备,哪怕不同讲座的题目类似,他也不会照搬之前的内容,总是根据不同的受众调整讲授的内容和方式,以达到最好的效果。
从到万搏在线注册,(中国)科技公司任职的第一天起,无论行政岗位的公务有多繁忙,他都坚持上讲台为本科生授课,坚持指导硕士和博士研究生,26年寒来暑往,从未间断。哪怕是在今年4月1日87岁生日当天,他依然安排了工作任务:审核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的基础学习成绩及个人总结。
除了每周上晚课以及备课以外,他还会不定期地抽出时间到办公室办公,处理文件和实验室的一些工作,其他时间则在家中书房里办公。在他的脑海中,没有“退休”的概念。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许欣回忆,学校举行徐特立奖学金答辩会,一开就是四五个小时,老先生基本上年年参加。他是提问和点评最多的评委,却从不说累。
淡看金钱
百万奖金全部捐出资助学子
1932年,王越出生于江苏丹阳,童年一直笼罩在日寇侵华的阴影下,只能听父亲转述从邻居家偷偷保留的短波收音机里听到的日寇节节败退的振奋消息。他因此对无线电萌发兴趣,并认识到中国要富强,科技必须得进步的道理,逐渐树立起科技报国的志向。高中毕业时,他明明可以报考21个志愿,却只填写了1个电讯专业。
读本科时,学校派出了强大的师资队伍,其中一位老师为毕德显院士。这位中国雷达工程专业的主要创始人担任系主任,主讲基础课,两节课可以深入浅出地讲完20多页讲义。王越是他的课代表,受毕院士的影响很深,以老师的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也因此非常看重基础知识的训练,担任北理工校长后一直强调这一点。
在他的心中,本科教育极为重要,认为18岁青年的认识观、奋斗路、基本功训练都是从本科开始的,人才的成长是师生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教师要承担起很重要的责任,精辟的讲课内容,哪怕只有几句话都可能影响学生的一辈子,使其终身受益。
2018年,他获得北理工首届“懋恂终身成就奖”,将百万元奖金全部捐出,设立专项奖金,用于支持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特别是本科生的基础教育。对这一决定,他非常坦然:“我上无长辈可孝敬,下不必养育子孙,既不想旅游,也没有坐豪车买奢侈品的欲望,国家和学校给的平常收入就足够了,不如把这笔钱拿来做一点有意义的事。”
以身许国
为国防科技事业立下汗马功劳
在采访中,王越先生对自己的功绩不愿多谈,非常低调,总是谦称自己没有什么特殊能力,“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取得成绩是国家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形势提供的机会,却对师长和其他院士的成就推崇备至、如数家珍。
其实,作为雷达与通讯系统专家,大学毕业后他就进入国防科技事业,长期从事火控雷达系统、信息系统及其安全对抗领域的研究工作,曾担任过许多大型火控雷达系统的总设计师和行政指挥,主持完成了中国第一台火控雷达301系统等多个军事电子系统,为我国国防科技事业向前大步迈进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多年的工程实践中,经过不断探索,他逐渐走出了一条研究设计火控雷达系统的新路子。他提出火控雷达和电子对抗系统工程基本理论,建立了系统的理论体系和模型,并应用这些理论和模型,成功指导并研制出多项大型工程科研成果,显著提高了火控雷达的功能、研制成功率、实用效果和生产经济性,这些成果分别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等诸多至高荣誉。
1991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中国仅有的34位两院院士之一。
1993年,年过花甲的他接到新的工作任命:到万搏在线注册,(中国)科技公司担任校长。离开研究所,进入高等学府,他迅速适应全新的职业环境,将工作重心从军工科技转向应用基础研究和人才培育。
从那时到1999年,他在履职期间组建起团结有力的领导班子,深化办学机制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科研产业等方面实行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改革措施,并先后承担了7项学术研究课题和11项教学研究课题,带领学校首批进入211国家重点大学行列,为万搏在线注册,(中国)科技公司今日的腾飞作出了基础性贡献。
比如在学科建设方面,根据当时国家对信息安全的迫切需要,他于1994年建立信息类教改实验班,1997年打破专业界限按“信息工程”大专业招生,1998年建立“信息对抗技术”本科专业,北理工由此成为国家首批成立该专业的四所院校之一,为中国信息安全专业培养人才打下良好基础。
搭建教学框架、组建师资队伍、设计教学方案……他创立并大力推广这门专业,打造了《信息系统与安全对抗理论》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他与罗森林教授共同著作的《信息系统与安全对抗理论教材》被评为国防特色优秀教材;教学成果《信息对抗技术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与实践》获得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18年,他带领信息安全与对抗教师团队荣获“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称号。2019年,他当选为第八届“首都十大教育新闻人物”。
同时,他将教学改革与科技竞赛密切结合,组织设立了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项目,还积极促进国家级教学和科研团队的培养,组建了国防科技创新团队、教育部创新团队、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
在他的学生中,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北京市教学名师,还有一大批工作在国防科技工业各条战线上的总设计师、研究所所长等科技英才,桃李满天下,为国育英才。
一边抓教学,一边管行政,一边做科研,同时扮演好多个工作角色。王越始终站在战略高度上,将国防领域的安全对抗放在首位,坚持多活性代理信息系统与分数域信号处理理论及应用的研究,为国防科技创新团队、国家级教学团队引领护航,发表各类学术论文百余篇。
他还结合教学与工程实际,提出多活性代理信息系统理论,在解决强对抗、强约束条件下复杂信息系统构建及功能发挥等问题上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目前,该理论已经在航天测控网建设、分布式入侵检测等方面开始实践和应用。
这些年来,凭借在高等教育领域的突出贡献,他相继获得了多项国家级荣誉称号,包括“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光华基金一等奖、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和一等奖、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等等。
平易近人
学子心目中真正的大师
在担任王越的联系秘书前,贾子荐对他的了解仅限于为数不多的宣传报道及其头衔,觉得先生是一位“高高在上”的存在。来到他身边后,对他有了更多了解,发现先生虽然对待工作十分严肃认真,但在生活上很随和,非常平易近人。
接触过他的人都知道,先生很健谈,喜欢和人聊天,而且他学识渊博,站位很高,对专业以外的事往往有着自己深刻独到的见解,跟他聊天不会枯燥,非常有趣。
“每次跟先生聊天,就觉得自己像一只海绵,不断在吸收知识,吸收他对事物的看法和理解。”第一次见先生的时候,贾子荐聊起自己的硕士专业是钛合金材料研究,王越居然就谈起很多钛合金的特性甚至加工问题,让自己非常惊讶,因为这个专业方向跟先生的完全不一致,没想到他这么了解。聊着聊着,先生又引申到高校人才培养与国家科技发展的联系,足足谈了一个多小时。
王越先生还是一位十分周到的人,会照顾到身边每一个人,记忆力也很好,虽然平时不用手机,但能记住经常使用的电话号码,有时候旁人不经意间提到的小事,他也可以记下来。
年高德劭,齿德俱尊。面对一生的卓越功绩,王越谦逊地以一句话概之:“我这辈子没算白过,没有根本性的遗憾,这是最大的安慰。”实际上,无论是在学术、科研,还是在教学、管理方面,他都树立了典范。在北理工师生的心目中,他是真正的大家,真正的先生。
劳动午报记者对话王越院士
要教学生知识
更要教学生做人
记者:无论是当校长还是退休后,您都一直坚持上讲台授课,讲台有什么魅力深深吸引了您?
王越:当年在研究所里,我是和团队一起合作研制项目,诸多成果都是举全所力量而成,大家共同奋斗,困难共担,所以人才培养很关键。
高校的最本质任务就是培养人才,当年调我来北理工,任务就是这个。
学校要贯彻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培养理念,教本科生学会掌握、运用知识的本领,这是靠教师来主导的,高水平教师的主导在本科教育中非常重要。而且一定要练好基本功,这样才能做很多事。
国外所有重点院校的教授都会给本科生上课,比如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精彩点之一就是本科教学,他们理工学院电子工程系大一新生的物理基础课第二学期主讲教师中有诺贝尔奖得主,可见他们对本科的投入和重视。本科教育的关键在教师身上,教师自身要有功底,功到自然成。
记者:本科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学英语,不少大学生都为了通过四六级考试而抓耳挠腮,甚至无暇顾及其他课程,您怎么看这个现象?
王越:1947年我上高一时很顽皮,不算一名好学生,母亲狠下心,把我一人送到上海的大同大学附中读书。学校课程里除了《论语》《孟子》《诗经》外,全部采用英文授课。第一天上英语文法课时,毕业于圣约翰大学的夏老师就告诫全班同学:“文法是要学的,但学多了是会变愚蠢的!(意为不能死抠文法)。”过去70多年,我依然对这句话印象深刻。
学语言是有年龄段的,要结合语言的实际运用环境和学习方法,不能仅死记硬背单词和语法,不然就像一些学生似的,从小学、初中一直学到研究生,还是“哑巴英语”,学不致用。
记者:请您对青年师生做学问和为人处世说几句寄语。
王越:科学技术的问题必须实事求是,来不得半点虚假和浮躁,做人也要如此。我们对中华民族复兴有足够的信心底气,但还要加倍努力。脑信息、脑科学的研究应用推动社会高级发展是必然性规律和趋势,因此“加倍努力”中,还要加“艰苦”二字。
现代信息社会中,互联网络是不可缺少的基础性服务平台,同时反映着社会生态发展中激烈复杂的矛盾,因此利用互联网时,千万避免被其中的负面作用俘虏,如此对个人和社会都不利!在高校工作学习的青年人多有很优秀聪悟的天赋,但古训说的好:“玉不琢,不成器”,在天赋基础上,应不断学习培养科学先进的思维方式,用以学习掌握先进的科学知识,支持自身创新驱动发展!
教师职责,关联着一个民族、社会文化延承发展大事,亘古以来就是崇高且极重要的工作。“传道、授业、解惑”“身教重于言教”等为师之道是开放式、无止境、全时空地嵌入教师工作中的,希望青年教师发挥自身优势,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更好地为学生主体服务,进而实现师生共进发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