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共奋斗,千里之遥,必须上好这堂课!
——北理工教师积极做好疫情防控期间远程教学
发布日期:2020-02-25 供稿:党委宣传部 韩姗杉、王朝阳、戴晓亚、徐梦姗 摄影:新闻中心 郭强、各相关单位
编辑:吴楠 审核:蔺伟 阅读次数:2月24日,万搏在线注册,(中国)科技公司全体师生迎来了不同寻常的新学期首个开课日。安静的校园中,没有了朗朗书声,不见了来去匆匆的师生。此时,网络两端、屏幕内外远隔千里的师生们,正在以另一种特殊的方式相聚。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保证正常教学秩序,2月4日,学校发布了《关于推迟2020年春季学期开学时间的通知》,决定延期开学期间,教师按原上课时间通过网络教学授课。“延期开学不停课”,短短七个字既体现了学校立德树人的责任,更体现了教师传道授业的倾心投入。2020年春季学期前四周,学校共开设2258门次课程,涉及任课教师1326人,选课学生20128人。如何使用网络技术开设课程,如何做好课堂演示从而最大化传递信息,如何设计教学环节增强互动,北理工的任课教师们纷纷行动起来,以学生为本,坚守教学岗位,让家里变作教室、网络变成课堂。
胡耀光:一个不能少,一个不掉队
胡耀光在线为学生授课
“这是我第六年在自己的教学中使用‘乐学’平台了,但这次的感觉完全不同。”机械与车辆学院《生产计划与控制》任课教师胡耀光谈起这个春季学期的教学准备,感觉肩头沉甸甸的。
在接到学校要求在线开课的通知后,胡耀光第一时间响应,对往年就已上传在乐学平台的教学内容和资料进行优化,还积极学习使用中国大学MOOC平台。他结合自己多年的研究型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经验,在这个不同寻常的学期,决定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根据课程特点,我准备采用‘乐学’平台和中国大学MOOC平台两者结合的方式,前者用于课程资料分享、作业布置、研究选题发布、课后作业讨论等,而后者我会用于发布课程视频、组织学生线上学习、做好课堂过程管理等。在上课过程中,我还会采用企业微信群以在线会议方式与学生进行实时互动。”面对此次在线教学任务,早已熟悉网络教学的胡耀光信心满满。
此次紧急启动大规模线上授课,在实际操作中,更需要任课教师的细心与耐心。在“乐学”平台建立课程档案时,胡耀光发现2017级学生的课程名单中,系统自动带入了一部分已选修过该门课程的2016级学生,但由于上课学生类别的多样性,另有几位学号为2016级的学生是因为休学留级等原因,也需要选修课程。本着对每位同学负责,胡耀光采取了最“笨”的方法,与专业责任教授逐一核对学生信息,与每位同学进行确认,保证上课名单的准确性。
“虽然不是现场教学,但我仍然要保证让每位同学都参与进来,一个不能少,一个也不能掉队。”即使是线上教学,对于教学质量,胡耀光一点也没放松要求。
“学校‘乐学’平台是经过多年积累和完善,才能在这一关键时刻发挥重要作用。而我对待教学工作,同样应该坚持守正笃实,久久为功。”胡耀光的目光不只在当下,更着眼长远,他已经将 “混合式教学下的研究型课程改革模式”ROOC(Research-Oriented Online Course)列入工作计划,准备开发面向研究型课程的基础知识线上视频模块,开展研究型课程“翻转课堂”的教学实践。
闫晓霞:“老”教师的新挑战
闫晓霞在家中紧张备课
虽然线上教学已经成为常规手段,但是对于一些平时不需要进行网络教学的任课教师来说,这个春季学期面临的挑战更大。
面对学校发布的《关于推迟2020年春季学期开学时间的通知》,如何迅速掌握网络技术进行线上授课,成为数学与统计学院《工科数学分析》任课教师闫晓霞的当务之急,这位有着17年教龄的“老”教师,有了新挑战。
《工科数学分析》课程是一门本科生的核心基础课,覆盖面大,涉及学生将近2500人,要从平时的线下教学,全部转为线上教学,挑战着实不小。“全国上下都在和疫情做斗争,学生们虽然没有返校,但是他们的学业不能停,教学就是我们老师的战斗岗位,不论用什么方式,保障好学生们的学业,就是我们老师的抗疫战斗。”作为教学团队的负责人,闫晓霞担起了责任,带领教师们行动起来,直面挑战,全力保障开学不停课。
夜深人静,闫晓霞一点一滴构思好教学团队的工作安排,做好工作预案;白天时间,她通过网络、电话与团队成员们反复沟通、研讨,督促落实每一个细节。在这个教学团队中,教师孙兵负责承担规划落实课程的作业形式和电子版教材;教师徐厚宝积极分享自己开设慕课的经验和材料,负责建立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等相关事宜;赵阳等教师们负责联系部分学生,做好课程教学测试和反馈。除此之外,团队所有教师都积极展开讨论,共同学习研究乐学平台的使用方法……定下目标,有了方向,立即行动,作为“三育人先进集体”,《工科数学分析》教学团队战斗力满满。
虽然时间紧、任务重,但是面对课程设计、搭建等方面的各种挑战,团队全体教师全力投入,对线上课程不断修改、测试、再修改、再测试,还积极与教学服务保障部门进行充分沟通,最终高质量地完成了《工科数学分析》网络课程的设计,并按时上线。“务必想在学生前面”成为他们应对此次挑战最坚定的信念。
“我们是老师,坚守好自己平凡的岗位,与全国人民一起,同舟共济,共克时艰!”
“大物”教学团队:在线上“课堂”,期待精彩“相逢”
大学物理教学团队部分教师(资料图片)
“线上”授课,对于大学物理教学团队来说并不陌生,面对此次“延期开学不停课”,面对全校本科生大学物理公共基础课程教学任务,是否要调整原有的慕课(MOOC)教学计划、如何组建好学习平台等,也成为了这个团队思考的重点。
“1月底,教育部发布了延迟开学开课的通知,我们很快意识到,慕课(MOOC)会在今年春季的教学中发挥比以往更大的作用。”团队负责人胡海云介绍。带着这样的预判,团队马上行动起来,迅速调整线上授课计划,并于1月30日向“爱课程”中国大学MOOC平台提交申请,将学校四门物理慕课,即《大学物理——电磁学》《大学物理典型问题解析——电磁学》《大学物理——近代物理》和《大学物理典型问题解析——近代物理》的开课时间从3月10日和4月14日分别调整为2月10日和2月11日,并将课程在线的时间延长至6月8日,做好应对全国各高校学生的选课学习。
此外,《大学物理》系列慕课的主讲教师们在春节期间也一直在补充调整线上每周测试题等资源,倾情打造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目前《大学物理——力学与热学》《大学物理——电磁学》等课程已经成为中国大学慕课平台上类似内容中,本期注册人数最多的课程,并被天津工业大学等高校用作开设SPOC,辅助在疫情防控期间课程教学。其中,仅仅一周时间,团队教师刘兆龙在慕课讨论区为同学答疑的帖子就有上千条。
“春季学期的《大学物理(A)Ⅰ》,是面向我校2019级35个教学班共2854名学生开设的,由24名教师分担,其中有7名老师是第一次承担该课程教学工作。尽管《大学物理》自2017年春就已全面实施基于MOOC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但有些老师在使用学校‘乐学’平台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熟悉。”胡海云这样分析了团队面对的工作挑战。针对这一问题,团队“以老带新”及时制定教学预案,统一教学要求,并通过微信群或电话积极帮助年轻教师解决在乐学使用、学生注册、教材等方面遇到的问题。在老师们积极工作下,乐学平台上,35个教学班24名教师,全部完成了课程注册,“大学物理教学团队微信群”里面满满都是教师们关于“乐学”的使用心得和热烈讨论。
全力保障学生们的学业,是大物团队的工作目标和动力源泉。在抗疫斗争的特殊时期,在线上“课堂”,期待精彩“相逢”!
思政课教师团队:抗击疫情,坚定做好学生的引路人
纲要教研室部分教师(资料图片)
“同志们,我把自己在网课录制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解决方案和心得整理成文,供大家参考。”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课程准备工作群中,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郭丽萍分享了自己的“磕磕绊绊”。此时,她已经完成了第一次网络课程的录制预演。而这位在团队中率先“摸着石头过河”的53岁教师,在这个春节前,还是一个对网络技术有点犯怵的“菜鸟”。
2020年春季学期,学校决定“延期开学不停课”,要求采用大规模网络教学方式授课,这让《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授课教师们深感“压力山大”。作为北京高校本科生优质课程和北理工校级精品课程,如何在短时间内推出“精品”线上课程,如何实现“隔着屏幕”也能让思政教育入脑入心,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细落实,成了摆在大家面前的难题。为此,教研室主任杨才林与教师们多次线上探讨,制定了具体的授课实施方案。
“概括来说,就是‘乐教乐学、精讲精练’。”杨才林介绍,“往年,我们《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采用‘三史合一’理论教学和‘5+1’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授课方式,也就是将校史、军工史、中国近现代史有机融合,而网络授课我们将采用‘精讲’,不拘泥于每章节都包含‘三史’,而是致力为同学们提供最高效浓缩的‘精神营养液’;另一方面‘5+1’实践教学,要求学生‘读一本经典著作、参观一个博物馆、看一部纪录片、写一个读书报告、做一次课堂演讲,在此基础上设计一节微课’,这学期受疫情影响,许多线下活动无法开展,因此我们采取‘精练’,要求同学们在撰写课程小论文的基础上录制PPT作品,不拘形式、不限主题,启发同学们从‘抗击疫情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北理工80周年校庆’等各类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同时,为了更好地激发同学们的兴趣,我们也将举办优秀PPT作品大赛。
面对新学期新的教学模式,教研室的教师们精雕细琢课程资料,紧锣密鼓地打造高质量的网络课程,认真落实学院“一章一讨论、一章一练习、一周一小结”的教学要求,通过和学生们保持频密的线上互动,确保教学质量。“唯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杨才林和同事们深以为意。